联合国遗产机构制定这份名录的目的是帮助保护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传承下来的传统和鲜活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蚕桑业、阿拉伯书法和泰国的“诺拉”舞蹈。
早在公元四世纪的文献中就已发现舞狮的记载,包括中国文学经典《书经》。这一传统在东南亚广泛传播,由历史上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社区传承下来。
联合提名声明称:“双方将舞狮视为共同历史的一种形式,并共同推动共同遗产的保护。”
中国大使欧阳玉靖称赞此举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保存和发扬这一共同遗产”。
这并不是两国首次合作保护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习俗:2020年,“忘川”仪式经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提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该仪式涉及维持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
“联合提名反映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深厚根源,也反映了两国当代舞狮群体的活跃和充满活力。”专门研究中国表演艺术和文化史的威尔科克斯表示。
“联合提名有助于承认中华文化遗产的跨国性质及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
这种艺术形式的现代诠释通常在婚礼、商业开业和农历新年等节庆场合呈现,以身着狮子服装的舞者为特色,在有节奏的鼓声中表演充满文化气息的杂技。
威尔科克斯将这一习俗描述为“具有仪式意义”。
她说:“在多元文化的东南亚社会中,面对同化政策或当地对中国文化习俗的禁令,舞狮有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身份的公开表达。”
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政策于 1970 年出台,将该国身份认同的核心定义为本土马来人和伊斯兰教徒,强调非马来人融入马来族群。
“自 1990 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享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公开表达自己的 [their] 文化,其中 [the] 舞狮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with] “这些团队在当地社区形成了重要的社会网络,并帮助维持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威尔科克斯说。
“中马之间的这种文化合作并非出于地缘政治压力。它体现了两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和悠久的历史联系。”许文强表示,并指出双边关系并不局限于贸易和投资。
他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人民之间的联系,这是牢固的双边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社会。”
“舞狮已被马来西亚各族群所接受。现在有舞狮队,成员主要由马来人和印度人组成。”
许说,马来西亚还打算将二十四节令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候选名单,这是一种将击鼓与受农业工人启发的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它参考了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由古代中国农民创造,用于指导农业事务和农事活动。
“由于该表演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如果马来西亚和中国联合提交申请,它更有可能被列入名录,”他说。